2020年10月27日撰稿
記錄一下我個人的隨想。最近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即近代中國中央政府權力基礎的不穩定。這種不穩定究竟產生於何時?或許在晚清同治、光緒、宣統3朝已積累發展成型了。西洋的船堅炮利、太平天國、捻亂、浩罕入侵等因素的干擾,未必能大過於數次幼主臨朝的負面影響。東南聯省自保、袁世凱廢而復起,都與晚清中央政府的權力基礎不穩定有關。晚清面對中央政府權力基礎不穩定的解決方式,其辦法之一為編練新軍,以武輔君。餘者包括將新軍大部納歸滿族將領統帥、政治上由皇族主導內閣,種種辦法未能臻至理想格局,最終禪送了帝室江山。
民國肇造,袁世凱所面臨中央政府權力基礎不穩定的問題益發擴大,新政權是由南國輸出的政治理念、華中引發的革命行動,以及北方新軍的倒戈所共同促成的。這使得民初中國更難舉國統合於中央政府的號令之下,執政者在施政時乃苦於多方折衝,而無所謂成功。袁世凱稱帝自有其私心,但也與試圖畢功一收中央政府威信有關。事敗後,北洋政府對於各方初仍持妥協態度,但在鎮壓白朗民變的過程中認識到可以武裝統一中國,遂強開長期內戰之兵釁。
孫中山在南方廣州重新開府,聯俄容共,與皖、奉結成三角同盟。病逝後胡漢民、汪兆銘、蔣中正等人爭奪中央政權,但姿望皆無法如孫中山般孚眾,蔣中正雖從北伐、剿共等行動中脫穎而出,以軍馭政,表面統一中國,但實際上依舊無法擺脫中央政權不穩定的局面。此種不穩定,在國民黨、共產黨、汪政府中均有所體現,執政者倘若不能掌握軍權,便會為軍權反噬。以此,國民黨、共產黨出現軍事領導者漸次侵奪政權的現象,汪政府則因日方限制和平軍的發展而倖免;然無論如何,三者皆在軍權之外援引特務力量介入政界和社會,謀求中央政府能夠更加穩固些。
晚清以降中國中央政府權力基礎不穩定的長期化,問題持續延續到現在。毛澤東在主政全國後因為政策失利而下野,轉而利用社會運動來尋求復出,終於再造惡夢。迄今中共上層若將有鉅變,軍隊必先暗行輪調,然後才有社會力運作的明示。蔣中正遷往台灣,繼由嚴家淦、蔣經國主政,蔣經國雖以特務、軍事、技術官僚而得提升台灣經濟,終究無法彌縫中央政府權力基礎在台灣的不穩定,只得逐步簡拔臺籍人才和下令解嚴。餘風所及,臺灣仍設有國安會,民選政府亦在統獨極端中反覆輪替,大量調用群眾運動,沒有定向。現代的兩岸中國,似皆須正視此一中央政府權力基礎不穩定的難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