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9年4月2日 星期二

西周中衰與小冰河期無關

2019年04月02日撰稿
有不少書籍的作者主張氣候變遷會影響列國的盛衰,尤其指認寒冷的冰期、驟然的火山爆發與超級海嘯會導致傳統大國遭遇飢荒、歉收、洪災的噩運。不過此種「氣候決定論」的說法是否放諸四海皆準?不無疑問。

我們可以看看西周的例子。

岳南《考古中國──夏商周斷帶工程解密記──中國首部考古記實文學力作》(2007年5月,海南出版社,ISBN:9787544320276)第226頁〈夏商周年表〉,計列西周諸王的西元年代和當國年數如下:

年代(公元前)
年數
武王
10461043
4
成王
10421021
22
康王
1020996
25
昭王
995977
19
穆王
976922
55(共王當年改元)
共王
922900
23
懿王
899892
8
孝王
891886
6
夷王
885878
8
厲王
877841
37(共和當年改元)
共和
841828
14
宣王
827782
46
幽王
781771
11

前表是近幾年來大陸方面利用科學方法重新試算西周王年的估值,具有參考性。不過由於西周共和以前的王年仍有多家互異的不同考定,尚未臻一是。共和以後的王年則已大致確定了。

楊寬《西周史》(1999年04月,臺灣商務印書館,ISBN:9570515279(621))第528葉~第530葉周昭王時期的大規模戰事,按其表述,西周的擴張出現南進政策,是在周昭王時期:
(1)昭王伐「會」,會在河南鄭州新鄭縣一帶。
(2)昭王伐「虎方」,虎方在安徽長豐縣一帶的肥水流域,或謂在漢水附近。
(3)昭王南征「楚國」,大敗。引初學記卷七地部下引竹書紀年:「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荊,涉漢,遇大兕。……周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引呂覽音初:「周昭王親將征荊,辛餘靡長且多力,為王右。還反涉漢,梁敗,王及蔡公抎(隕)隕於漢中。辛餘靡振王北濟,又反振蔡公。(『蔡公』當作『祭公』)」

楊寬《西周史》第530葉~第533葉敘錄周穆王時期的大規模戰事,不再只限於南方,對外作戰政策從南向(1個方向)更進一步擴張為朝東、西、南(3個方向)進討:
(1)穆王征淮夷和東國㾓戎。
(2)穆王伐揚越至九江。九江位於湖北鄂城東南一帶。
(3)穆王征犬戎。犬戎游牧於雷首山,在山西永濟西。

討伐犬戎的原因則是因為「戎狄不貢」。此際周人在周穆王當國的時候遇到了周邊國族的強力挑戰,國勢不復成、康、昭3王的治世。西周中期的漸衰其原因是否為氣候由暖轉寒所致?可試作1組互相對立的猜想:
(1)周昭王時代處於氣候溫暖期,其南進政策因「喪6師」的軍事失敗,致使宗周軍事實力下降,西周開始步入守勢和衰弱。其原因則與周穆王時代氣候轉冷無關。
(2)周昭王時代處於氣候溫暖期,其南進「喪6師」的軍事失利並沒有削弱西周的實力。是周穆王時代發生氣候轉冷的環境變遷,才造成宗周經濟實力的下降。

兩者之間的關係,孰是孰非?首要釐清者為周昭王、周穆王時期的氣候云何?案,劉昭民《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1994年7月修訂版2刷,臺灣商務印書館,9570505273(328))第50葉:「……周朝時代,中國南北皆不乏犀牛,而犀牛為熱帶喜暖濕之動物,故周朝前期之氣候應暖於今日。」第52葉~第53葉:「周代中葉以後(周穆王二年以後,即西元前一○○○以後)有一個不大長的冷期侵入中國,此可由竹書紀年所記載當時長江和漢江【靜案,漢江宜校正為漢水】曾經結冰的事實證明之。1.竹書紀年卷下有云:『周孝王七年(西元前九○三年)冬大雨雹,江漢(指長江和漢江)冰,牛馬凍死。』2.竹書紀年卷下又云:『周孝王十三年(西元前八九七年)冬,大雨雹,江漢冰,牛馬凍死。』……可見周代中葉以後的後半期(西元前一○○○年~西元前七七○年)正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冷期,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小冰河期(Little ice-age)。又根據長江和漢江結冰的紀錄和花粉(胞子)化石的研究,科學家推算當時的年均溫應比現在低0.5~1°C。」

準此,可臚列中國史上明文記載第1個小冰河期與西周王年的對照表:

小冰河期區間
劉昭民所述王年
岳南所述王年
西元前1000
周穆王2
周康王20
中間諸王
共、懿、孝、夷、厲、共和、宣、幽
昭、穆、共、懿、孝、夷、厲、共和、宣、幽
西元前770
周平王1
周平王1

若按照劉昭民所述「周穆王二年以後,即西元前一○○○以後」王年進行推敲,周昭王16年在漢水遇到大兕,周昭王19年敗死,當時都屬於暖期;周穆王2年才開始遇到小冰河期。亦即,西周的南進政策在暖期產生,敗亡亦在暖期,之後方進入小冰河期。也就是說,南進政策的成敗與氣候變遷無涉。

又若改依岳南所附〈夏商周年表〉的積年進行比對,則周康王20年、周昭王16年在漢水遇到大兕、周昭王19年敗死,相關時間點都屬於屬於小冰河期,西周的南進政策在小冰河期產生,敗亡亦在小冰河期。或許可強解周昭王係氣候變遷轉冷達24年的犧牲者,惟周昭王乃「梁敗」死於江漢水上浮橋,暗示當時江漢之水並未結冰,氣候尚暖,難以圓說,參:劉昭民《中國歷史上氣候之變遷》第86頁~第87頁講解中國歷史上第2個小冰河期的狀況:「黃初六年(西元二二五年)冬十月,帝幸廣陵(今日之揚州)故城,臨江觀兵,…..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可見三國時代冬季長江、淮河和漢水皆曾經結冰,正是小冰河期氣候之徵象,……年均溫也應比現在低0.5~1°C。」無論如何,同樣地,南進政策的成敗也仍舊與氣候變遷無涉。

再查周宣王當國期間,西周國勢由衰復振、繼而轉下,都處於小冰河期的階段,因為第1次小冰河期結束於更晚的周平王1年。可知國勢的盛衰與氣候是否穩定之間,沒有絕對的關聯性,還須同步考量政治是否清明、戰事是否幸運、異邦是否枯榮……等多重交互因素,未可一蓋而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