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9年2月10日 星期日

【筆記】波斯御道

2019年02月10日撰稿
世界各古代文明中不少國家由政府興築了堅固耐用的道路網,其中最知名的有:
(1)羅馬大道
參:塩野七生(著)鄭維欣(譯)《條條大道通羅馬:羅馬人的故事X》(2004年4月,三民書局,ISBN:9789571440231)、馮定雄《羅馬道路與羅馬社會》(2012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ISBN:9787516113813)

(2)周代馬戰車道、秦代馳道
參:雷晉豪《周道:封建時代的官道》(2011年12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ISBN:9787509727614)

(3)印加大道
參:付娜(編著)《神話中的國度:印加》(2012年1月,時代文藝出版社,ISBN:9787538737226)第140頁~第145頁專章〈王室大道〉
另參:The Great Inka Road: Engineering an Empire研討會視頻(共27個段落)
Youtube用戶號:SmithsonianNMAI
研討會名稱:The Great Inka Road: Engineering an Empire
第1段落的視頻標題:Inka Road Symposium 01 - Day 1 Blessing
第1段落的視頻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Wa3sw5sVoE
原文說明:The Great Inka Road: Engineering an Empire, with a fascinating look at the materi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religious structures that integrated more than one hundred Native nations and millions of people in the powerful Andean Empire known as the Tawantinsuyu. (中略)The symposium was recorded at the Rasmuson Theater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he American Indian on June 25-26, 2015.

(4)波斯御道
至於波斯御道,我並沒有收集到專門的中文書籍。很可惜我沒有希羅多德名著《歷史》的中譯本,無法核查第一手史料。以下簡單整理一下手邊其他藏書的零散文字,將古波斯阿開民(或譯:阿契美尼德)皇朝興修御道的資料,彙抄如下:

一、行政區劃上的「道」:5軍區→20~23道(行省)
劉文鵬、吳宇虹、李鐵匠(著)《古代西亞北非文明》(2008年4月,福建教育出版社,ISBN:9787533449612)第329面:「阿契美尼德王朝得名於波斯部落首領契美尼斯(Achaemenes,約公元前700~約前675年)。由於該王朝是波斯人所建,學術界又稱其為波斯帝國或古波斯帝國。」Jane Mclntosh、Clint Twist(著)、余幼珊、郭乃嘉、朱孟勳(合譯)《古文明之旅:古代歷史一萬年》(2003年10月,時報文化,ISBN:9571339970)第121頁:「西元前七世紀,波斯人淪為米堤人的臣民,向西擴展的米堤王國甚至併吞了亞述帝國的領土。西元前550年,波斯國王居魯士二世(Cyrus II)起而反抗米堤人,統治了伊朗全境。……這個偉大的波斯也以居魯士所屬的王朝為名,有阿契美尼德帝國(Achaemenid empire)之稱。」該皇朝在王中之王大流士一世(Darius I,公元前522年~前486年)的治世最盛,地跨歐、亞、非3大洲。【蘇聯】M. C. ИBAHOB(著),李希泌、孫偉、汪德全(合譯)《伊朗史綱》(1973年9月根據1958年2月第一版重排,新華書店,書號:11002‧456)第13葉:「當大流士在位時,波斯……統治這個國家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國王都自稱是"諸王之王"(царь царей)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首都由厄克巴坦【靜案,Ekbatana】遷至蘇撤【靜案,Susa】。……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波斯全國劃分為二十個道(сатрапия),二十個道就是二十個大行省,其境界往往與併入阿契美尼德國家版圖的舊日國家的境界相同。」第14葉:「一個軍區管轄數道。共設有五個軍區。」此為行政區劃上、軍政上的「道(行省)」制,與交通上、貿易上使用的「道路」不同。

關於波斯的行省數量,最初應有23個。吳宇虹、楊勇、呂冰(著)《世界消失的民族:從人類的發展看古文明的興衰》(2013年5月,漢宇國際文化,ISBN:9789862283493)第155頁:「大流士的的國橫跨亞非大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分為23個行省,後擴展到32個,它們分為三大地帶(見表三)。後加入印度(波斯的薩格爾提亞地區一度設省,後來被併入米底亞或波斯),共24省。」第154頁表三〈大流士帝國最原先的23省〉所錄諸省分別為:
(1)帝國中心地帶和西南部分:7省
波斯、埃蘭、米底亞、巴比倫、亞述、阿拉伯、非洲的埃及

(2)西北部分(小亞細亞和裡海西面):5省
海島諸國(後被稱為「平原、海上和海外的愛奧尼亞」或「歐洲愛奧尼亞」)、愛奧尼亞、薩第斯(呂底亞)、卡帕多西亞、亞美尼亞

(3)中、東北、東南部分(伊朗高原中、東部、中亞河北印度地區):11省
帕提亞、德蘭吉亞那、阿瑞亞、阿拉霍西亞、巴克特瑞亞、粟特、花刺子模、薩塔古迪亞、瑪克蘭、鍵陀羅(巴基斯坦)、東方的塞克[斯基泰,即後來的「飲用haoma(可能是指茶)的塞克」]。【靜案,haoma即soma,蘇摩汁】

二、交通路線的「道」
阿開民皇朝王中之王大流士一世所修築的御道,具有交通、軍事、商貿、情報、行政等多重功能。Jane Mclntosh & Clint Twist《古文明之旅:古代歷史一萬年》第122頁:「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統治期間,……波斯城(Persepolis)成了壯觀的新都,……遼闊的波斯帝國橫跨喜馬拉雅山與地中海間的區域,由各地區的總督(Satrap)分治,這些地方首長負責課稅與監督公共事務,成效卓著。波斯政府廣大的間諜和信使組織(『國王的眼睛和耳朵』)讓王宮得以充分掌握各種情況。他們建造了一條連接首都與遠方邊境的『王室之路』(Royal Road),當邊疆的安全受到威脅時,軍隊就可以迅速到達前線。」M. C. ИBAHOB《伊朗史綱》第14葉:「當時修築有很好的驛道網,各道和蘇撤的交通很便利。……從愛琴海沿岸到波斯灣的所謂"御道"(царская дорога)以及從巴比倫,傍比希斯通山(在克爾曼沙赫附近)通至大夏和通向印度邊境的驛道,其意義最大。在驛道上設有軍事崗哨,保證行人和商隊的安全,並辦理驛站的郵遞。因有很好的驛道,故商業非常發達,巴比倫市是國家最大的商業中心。」【伊朗】阿卜杜勒‧侯賽因‧札林庫伯(著)、張鴻年(譯)《波斯帝國史》(2014年1月,崑崙出版社,ISBN:9787802390348)第146葉:「實行監督就需要一個正規的情報系統。他的情報系統是通過他的"耳目",即國王的情報體系的人員運轉的。……對這個情報傳遞系統,大流士極為重視。此外,他修建了從蘇撤到薩爾德【靜案,Sardes/Sardis】的"御道",還修建了一條從巴比倫到埃及的大道。」

三、御道的路線和組織
【美國】Albert Ten Eyck Olmstead(著)、李鐵匠、顧國梅(合譯)《波斯帝國史》(2010年9月,上海三聯書店,ISBN:9787542632647)第146葉:「波斯人把情報稱為angareion──通過情報部門,消息能傳遍整個帝國。每個信使白天騎馬,晚上休息。他的接替者則騎上另一匹馬出發。……他們沿著最繁忙的道路行走──我們幾乎叫不出這些道路的名字。至少,亞述人曾經在靠近城市的地方修建了道路和路碑。但是,沒有證據表明,在維持官員與朝廷的聯繫方面,波斯人仿效了亞述人的作法。根據另一份官方文獻,希羅多德為我們描述了御道:御道上沒有強盜。晚上有很好的停留之處(驛站),驛站上有健壯的馬。……他估計平均每天行程為150斯塔德【靜案,stades/Sardis,150斯塔德折合19公里】……從薩迪斯【靜案,Sardes/Sardis】出發,沿著與愛琴海岸相連的道路,穿過呂底亞【靜案,Lydia】和弗里吉亞【靜案,Phrygia】到哈利斯河(Halys River),有20個驛站,94.5帕勒桑(236英里)【靜案,parasang,1帕勒桑為30斯塔德】」,這非常接近實際距離。在渡河之前,有一座堅固的要塞守」下接第364葉:「衛著峽谷。……從哈利斯河出發,這條道路在穿過卡帕多西亞【靜案,Cappadocia】時繞了個大圈。……這條道路的中樞曾經是赫梯【靜案,Hittite,又譯:西臺】的都城,並通向西利西亞【靜案,Cilicia】的邊境,有兩個要塞守衛著兩道峽谷。這裡很顯然是在描述西利西亞門。【靜案,道路里程約52.5帕勒桑,折合130英里】……穿過西利西亞……在梅里特內(Melitene)後邊穿越幼發拉底河【靜案,Euphrates】……御道穿越亞美尼亞西南部只有15驛站,56.5帕勒桑。到達埃拉齊哈普特(Elaziz-Harput)之後,再向南越過屏障山脈,通過2個高山隘口,就是白雪茫茫的戈爾吉湖(Lake Goljik)的美麗風景。要塞就在主要的山口上。接下來就是穿過馬提恩的漫長道路,有34個驛站,137帕勒桑。需要渡過4條河流。前3條叫做"底格里斯河"(Tigris),……到達阿米達迪亞巴克爾(Amida-Diyarbekir)。在那裡,道路穿過河流。從這裡起,道路沿著北岸通向西底格里斯河與東底格里斯河的交匯之處。……第三條"底格里斯河"是上札卜河(the upper Zab),……」下接第365葉:「在埃爾比勒城(Arbela),道路要穿過這條河。這座城市一度是亞述的首都,接下來要穿過的是金德斯河(迪亞拉河,Gyndes、Diyala)。然後,道路穿過奇西亞人(Cissian)的土地,有11個驛站,42.5帕勒桑,將旅行者帶到了科阿佩斯河(Choaspes)和蘇薩【靜案,Susa】的門農(Memnonian)宮。到這裡,希羅多德結束了關於這條道路的描述。後來,克特西亞斯描述了從以弗所【靜案,Ephesus】到巴克特里亞和印度的東西路線。……色諾芬描繪了穿過小亞細亞東南部的重要支線,它折向西利西亞之後,直穿北敘利亞。然後向南沿著幼發拉底河抵達巴比倫,再穿過平原到達蘇薩。最後,我們還要加上向南延伸的道路,即古代東方穿過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到埃及的大道。現在,我們已經考察完了波斯帝國的主要幹線,它對貿易和統治同樣是重要的。」

四、波斯御道對羅馬大道的影響
《古代西亞北非文明》第366面:「羅馬素以公路建築技術聞名於世。"條條道路通羅馬",就是羅馬公路建築技術高超的最好證明。但是,羅馬的公路建築技術也受到伊朗的影響,連拉丁文"公路"一詞也出自波斯語。在古代,驛傳制度具有軍事性質。古代伊朗驛傳制度舉世聞名,影響到許多希臘化國家。羅馬人可能直接或間接地仿照伊朗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驛傳制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