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04日撰稿
培養植栽的7要素為何?公式如下:
(1)空氣
(2)陽光
(3)土壤
(4)水
(5)充分的空間
(6)昆蟲與動物
(7)主人的關懷
(1)、(2)、(6)乃大自然的恩賜,(5)、(7)則取諸自己,就不多談。
一、土壤:
土壤為最不起眼而又備感困擾之一項。通常沒多少人敢到市內小公園去偷挖泥土的吧?縱然鼓起勇氣掘回家中,也都土質貧脊,甚或夾帶小蟲和雜草籽,造成後續的麻煩。好心的花匠老伯曾教我一招,那就是改採培養土。商業培養土的製作過程係將廚餘鋪灑在空地上,歷數月的發霉發酵曝曬後成為沃壤,再以一對一的比例與普通泥土混合,繼予加熱、殺菌、包裝,遂成市售之培養土。故培養土可說是萬能型的陽台盆栽用土,惟多肉植物、大型植物則不適用之。
依據我個人實測的結果,培養土就陽台園藝的各類狀況都很合宜,無論是植物幼苗、中型植株、種盆分株、定期補土,都可以簡單透過培養土來解決。培養土的購買管道很多,路邊的花店、夜市裡的10元/30元廉價商店、大賣場都有售,每次最好直接買進最大容量包裝1大包~2大包,既便宜又不虞匱乏。用剩的培養土可以潔淨的垃圾桶裝套上塑膠袋囤積儲備,蓋上蓋子但不要完全密封以防過乾、發霉或出鹽。
補土、裝盆的時候,利用用大湯匙、小湯匙、水桶、活動式桌椅搭配使用,能夠大幅增加整理效率,避免手腳痠疼。為了盆栽的長遠健康著想,盆內底部切勿填充塑膠墊、保麗龍、木片等附加物;一般人會想當然爾添上這些附加物以平托泥土、減緩細沙從盆底孔隙流失,但這些東西不少都含有塑化劑,也會讓植物根系無法獲得更充分的舒展,畢竟花盆的容積已經有夠小的了。
二、水:
澆水是主人和植物保持情感聯絡的重要環節,至少1周要親自灌溉1次~2次以上,否則植物會不健康、長不好、自暴自棄。澆水的頻率視各地的氣候,略有差異。以大臺北為例,建議量如下:
(1)春季:每天澆水1次。
(2)夏天:每天澆水2次,早晚各1。
(3)秋季:每天澆水1次。
(4)冬季:每隔2天澆水1次為原則,但晴天較熱時例外須1天澆水1次。
三、充分的空間
盆栽如果要種得好,建議新手先從矮草矮花種起。蔥、蒜、地瓜、馬鈴薯之類的根系需要的深度很深,根、莖、葉都需要開闊的空間,在陽台無法養好,長到一定程度將塊莖的養分耗盡後即會枯萎,看了傷心,基本不必考慮。限於大廈、公寓的空間不足,在規劃陽台擺盆時即應注意「矮化」原則,並搭配一些中等高度的夏日遮蔭品種。我是以栽種一枝香、含殼仔草(閩南語)等藥草為主,穿插野人蔘、羅漢松在外圍遮陽。
泥土是植物最偏好的美食,每過3個月~6個月的時間,盆栽即會出現「縮土」現象。盆栽外緣的泥土會向內縮而一整圈空洞化,因為泥土被根系逐漸吸收而聚攏了。此外,常常澆水處的泥土,尤其是在莖幹和泥土相接的地方,也會因為主人習慣性澆水於同一位置而造成泥土受力凹陷。當有縮土現象與物理凹陷的狀況產生,就應該進行補土。若縮土現象太過嚴重,則應該適度鬆土,將結硬的土塊輕輕地從根系上拍除、刷下,然後再調和全新的培養土讓植物快活嘗個鮮。
四、傾聽植物的聲音
細心呵護你寶貝的陽台盆栽,久而久之植物也會設法來回饋你──當然,是用他們自己的辦法──最明顯的就是某些植物會在你生病的時候替你擋一擋,突然葉子枯得厲害,等你痊癒了他也就又復甦了起來。如果你真的很關心照料你的子民,那麼,他們也會想辦法和你說話。我的經驗是每逢分株、補土、換盆之後,當晚睡前、半夢半醒之間,會閉著眼睛看到植物茂盛的樣子;有時是一株,有時是數株,可以感覺到他們在講:「會長得很好」、「還需要更多的泥土」,或者某株植物表示:「會幫忙提攜其他的幼苗」。夏季若忘了天天澆水,則會有一片頹廢的景象跳出來。
為何我會看到這些畫面?我也不知道。案:Pam Montgomery(著)、丘羽先(譯)《神奇的植物靈療癒法》(2018年12月,2版,生命潛能,ISBN:9789865739966)第114頁~第115頁:「白日夢是接觸植物靈的另一種方式,也是進入其他次元最自然的途徑,……人在做白日夢時,會忽視周遭環境,沉浸在幻想情境中。薩滿式白日夢則是屬於較為拓展的意識狀態──你能夠意識到周遭的一切,也知道自己身處靈性次元。再這個中介世界中,物質與靈性相融為一體。兩者並非相互獨立,而是同屬全像宇宙的統一場。」第119頁:「藉由轉換意識進入夢時空,也是進入植物靈性次元的途徑,……」第121頁:「植物靈都會與某個視覺意象或某種受覺連結,讓你能夠藉此召喚它,重點是要清楚辨識植物靈的特徵。」也就是說,清醒夢是植物向主人傾訴、溝通的園地,大概原因就是如此吧,我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