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20日潤稿
2020年04月28日校補
韓國人的起源,成分複雜,推估有幾個較大的移民人群集團。
一是古南島語系的移民,他們大多匯入了東夷之中,然後再遷徙到朝鮮。
吳安其《南島語分類研究》(ISBN:9787100056830)第296頁分析古朝鮮語具有一些南島語、漢語和阿爾泰語的成分,史前分布在遼東半島的南島語,與古大陸南島語的比較一致。可猜想這種古南島語是大洋南島語遷徙前、泰雅語遷徙到台灣以後,才到遼東的。這後來又影響到朝鮮語的一些語法,如:古朝鮮語使用前綴、中古朝鮮語一些詞的末音節元音脫落、現代朝鮮語的數詞「6,8,10」像早期南島語那樣以前綴表示加倍關係。
二是豕韋系的移民,他們的後裔形成了濊、沃沮、靺鞨。
徐中舒《先秦史講義》(ISBN:9787806965733)第245頁認為:夏朝重要藩國「豕韋」也是韓國先民的來源之一。湯武革命的時候,「韋、顧既伐,昆吾、夏桀」。豕韋本來是一個很大的、親夏的部族,在商代夏的過程中,一部分人投降商朝,另一部分人則遠遷東北,成為濊、昧、靺鞨。這批不肯事商的豕韋人後裔也可以依居地區分為:沃沮、勿吉、挹婁…等部族。
三是夫餘系的移民,他們的後裔形成了高句麗、百濟國。
徐中舒《先秦史十講》(ISBN:9787101065756)第84頁分析指出商末、周初的「薄姑國」避難北遷,成為後來的「夫餘國」。夫餘人後來陸續又衍生出高句麗國和百濟國,麗、濟2國都是韓國史上前三國時代非常重要的國度。
四是匈奴人的移民,他們的後裔加入了高句麗,成為5部之1的灌奴部。
余太山《嚈噠史研究》,2012年1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84918,第211頁,附卷〈嚈噠史若干問題的再研究〉認為「匈奴」其實是高句驪5部之1:「灌奴(kuan-na)」部之異譯。
五是箕人的移民,他們的後裔形成了箕氏朝鮮。
黃斌、劉厚生《箕氏朝鮮史話》(ISBN:9787805953267)認為箕人為炎帝之後,居地在山東歸城一帶,到了商朝末年由箕子為國君(第28頁、第29頁)。商周之交遷徙到遼西(第66頁),後來又轉移到遼河以東,最終又發展到鴨綠江以東(第94頁)。秦末漢初,箕氏朝鮮遂為燕人衛滿取代,成為衛氏朝鮮(第248頁)。
六是漢人的移民。
漢人移民約在衛氏朝鮮、漢以降設置的漢四郡統治期間進入韓國。漢四郡的異動概圖可以參考:簡江作《韓國歷史》(ISBN:9571116769)第43頁的圖解。
韓國史上的後三國時代結束後,王氏高麗統一全境,韓國人基本定型,後來雖說陸續有契丹、蒙古、滿州、日本、美國的侵入,不過大致上並不太影響韓國人的民族構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