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4年6月16日 星期日

漫談炎黃時期陶器紋飾主題的變化所反映的是政治宣傳而非圖騰認同

2024年06月16日記
李琳之《前中國時代 公元前4000~2300年華夏大地場景》(2021年9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198134)一書中談及炎、黃時期遠古陶器紋飾有著「圖騰」主題的變化歷程,可以從地下考古器物中目睹到諸如:魚壓制鳥、鳥壓制魚、鳥魚和平相處、舊的魚圖騰或鳥圖騰融合轉換為新的龍圖騰或花圖騰……等變化情節。

惟在閱讀到這些部分的時候,我個人產生一種感覺,即將陶器紋飾的「魚」、「鳥」、「花」、「龍」主題看作「圖騰」是有點定性上問題的,但若將之看作是反映了「集體政治氛圍的變化」則是可以的。按理說,圖騰對於部落本身具有著不變性,因之要讓一個鳥圖騰部落自我改觀為花圖騰部落是不可能的,同樣地,要讓一個魚圖騰部落自我改觀為龍圖騰部落也是不可能的。並且,圖騰也應該是自我指涉的固定信號,而非同步展示敵我關係的浮動標記,亦即從魚鳥相爭轉到魚鳥共處的圖騰主題變化基本上是不可理解的。

那麼,這種陶器紋飾主題變化所反映的內涵究竟是什麼?靜案,相關變化所反映的應該是一種「政治宣傳」,陶器是炎黃時期古人普羅生活中最廣泛使用的工具之一,從而使得其製作工藝的成品具有面向社會大眾的普遍宣傳能力。因此,將陶器紋飾主題視作「重大政治宣傳」的軟性文化工具會比將之看作圖騰來得更有說服力。准此,我人得將政治宣傳機制向遠古時期上推,由而產生一種全新的視野,即:陶器紋飾、盟誓、經籍、邸報官書、讖緯、鄉教、詩詞歌賦、戲曲說書、報紙、集會演說、政治動員、籤詩助印換新文句、廣播、教科書、電視、學術刊物或研討會、網路……等一系列手法都是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政治宣傳技術。無論古今,都一樣有著政治動員的需求,在炎黃時期就反映在陶器紋飾主題的刻畫上,這也可以解釋為何魚鳥關係可以浮動轉變以肆應政治需求的變化卻無法固定以反映僵固的政治圖騰信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