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3年6月15日 星期四

漫臆阿爾泰語族或許為多源而非單源

2023年06月15日記
真偽待考
比較語言學書籍談到阿爾泰語族時,一般會令人感到,阿爾泰語族雖然是同源的,但其內部各分支語言的特點則又若即若離;在歸納上,是否將滿語、日語、韓語、突厥諸語都納入阿爾泰語系?還是說單獨排除掉滿語?又或者說單獨排除掉日語,莫衷一是。如果通通都納入,日語、韓語之間的相似性又未必能夠完全包含差異性。

這種種奇怪的、若即若離的感覺,我最近覺得,可能有兩個原因:
一、古代阿爾泰語言的祖先,族群分化得較早,因此各分支之間的語言各自突變程度較大。例如突厥諸語屬於匈奴後裔(分支A),韓國北部屬於薄姑後裔(分支B),日本可能是鬼方人和匈奴人互相涵化的後裔(分支C)。而這些分支雖然有共祖匈戎,但分化頗早,各自產生了不同的民族新身分認同以及相關衍生的新語言用法。
二、古代阿爾泰語言的祖先,除了有強勢的匈戎後裔作為語言凝聚的主導動因,但也有其他異民族來源大量混入其中而遺留了差異性。亦即,阿爾泰語族的先民可能是多源的,只是最後朝向與匈戎後裔趨同的新發展,才有了單源性的外貌。

按照前述第二點、多源的觀點來臆想,則我人可以從北族的民族成分和民族遷徙過程來考察,阿爾泰語族的來源其實可能混融了以下幾種不同的異民族成分:
一、匈戎A(匈戎>有扈氏>有易氏>恐方>匈奴>柔然、突厥)
二、匈戎B(匈戎>有扈氏>薄姑>夫餘>高句麗、百濟)
三、匈戎C(匈戎>…鬼方化?…>任那、狗奴國)
四、獨目人A(獨目人>鬼(貴)方>九侯>…匈奴化?…倭奴國)
五、獨目人B(獨目人>…?…>古斯諸民系、堅昆)
六、華夏A:有虞氏(禺知)
七、華夏B:夏后氏(土方>…..拓跋氏>…..間接影響到滿語)
八、其他民族:粟特、古希臘、古印地安人……等
這可能也是阿爾泰語族內部差異性的又一成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