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1年8月15日 星期日

漫談史實判別的方法

2021年08月15日撰稿
研究歷史首先須查證史實,如何判別史實即史學的基本工作。判斷一樁史事是否如實發生過?有時候常令人摸不著頭緒,因此,參閱前人著作便成為了極為快速的捷徑。但弊端也往往出之於此處,層層相因,形成層疊累造的新史。在實際研究的過程中,我發現,證明某項史學疑難是否確屬史實,有下列幾個判別的標準:

(1)全領域一致:全領域所牽涉到的部分都能夠保持一致性

許多史學疑難若在限定小範圍內可以獲得漂亮的解決,就常常被認可為史實而被普遍接受。但若將範圍限制打開,擺進相關的其他範圍去做檢查,則會發現那根本是違反史實的。

例如,某個史事只限定在明代史受限的時間區段中去研討,是符合明代史的系絡。但若將之涵擴進元代史的時間區段中去做考察,則很容易會發現原本的結論根本是反智的。又例如,某個史事只限定在中國史受限的國別範圍內去研討,是符合中國史的系絡。但若將之涵擴進匈奴史、巴克特里亞史的國別範圍裏去做考察,或者導入遠古比較語言學的材料去作跨學科校對,則很容易會看出原本的結論根本是不合邏輯的。再例如,某個史事只限定在人口史受限的專題領域去研討,是符合人口史的系絡。但若將之涵擴進農業災害史、醫療史的專題領域去做考察,則一眼即知原本的結論與史實恰恰相反。

任何一個史學成果,有必要的話,都應該以盡可能多的各種領域去進行檢證,檢證的領域越多,越容易看出錯處。

(2)全學者一致或綿密綴合:各該領域頂尖學者的見解都能互相拼合或保持一致性

每個史學子領域都有著各該領域的頂尖學者,這些頂尖學者是誰取決於他們的治史功夫精到,而與他們的史學學位、職位、名位無關。如何知悉「真正」的頂尖學者的名單乃是每個史家自己應該省察的功課,此按不論。

許多史學疑難若參酌這些頂尖學者的意見,則可以發現英雄所見略同,他們的意見都是保持一致,只會有唯一解。又或者他們的意見並沒有關於該疑難的完整具體答案,畢竟每個人的研究精力和興趣都有限度,不可能幫我們都研究好所有的問題,因此沒辦法直接套取舊案;但此際我們仍然可以取得他們曾經研究過的一些有關零散資訊,加上我們自己新發掘的部分,整合拼湊出一幅歷史圖案出來,接合的結果也同樣只會是唯一解。

如果某些疑惑之處,經過比對,產生了學者間意見產生矛盾的結果,那麼,很有可能這些學者當中有的人並非「真正」的頂尖學者。這些學者裡面縱使有的人聲望正隆、著作頗豐,都應該合理懷疑他們的治史功夫並不到位,甚至有意識型態誤區、造假作偽的嫌疑。

(3)全時間線內調和:在每個時間線裡面的歷史架構都能滿足其自身的內調和

在不同的時間線裡面,都擁有著不同的歷史進程,所得的史事也都會是不一樣的。但縱使是如此,關於某種史事的確認,即便有著A、B、C種種不等、內容各異的史實,這些史實總是可以分別歸系到它自身該當時間線的歷史之中,獲得系統內調和而無所違。

這展現在某些史學大師的著作何以歷久彌新,後人始終攻不破,就是因為他們的歷史研究不只是治史精湛,也是因為他們修真的火候甚專,達到了大規模一體化魔法轉移的緣故。

怎麼說呢?在不同的時間線A、B、C裡面,在相同的古代時間點F會產生三種不同的史實F(A)、F(B)、F(C),而在相同的後代時間點會分別出現同一位史學家P的不同版本P(A)、P(B)、P(C)。如果這位史學家P的史學已臻至修道真如之境,那麼,在時間線A裡面的史學家P(A)會研究出F(A)的史學成果,而非提出F(C)的論點;同樣地,在時間線B裡面的史學家P(B)會研究出F(B)的史學成果,在時間線C裡面的史學家P(C)會研究出F(C)的史學成果。不管現代的我們Q是位於哪一條時間線上,我們都會看到該史學家P的意見都會完全吻合我們所居的時間線之史實,比如說Q(A)的我拜讀史學家P(A)的著作只會看到他提示F(A)的結論並經過Q(A)的我重複驗證確實和史實F(A)相符,同樣在Q(B)的我所看到的史學家P(B)他一定會說史實是F(B)且無可辯駁。亦即該史學家P的意見在任何時間線都會自動變動並契合該時間線的史實,由而出現全時間線均保持內調和且無懈可擊的現象。

第(3)點很不好理解,就此打住,先寫到這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