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9年5月2日 星期四

【筆記】半真半假的《大理古佚書鈔》

2019年05月02日撰稿
《大理古佚書鈔》(2002年01月,雲南人民出版社,ISBN:9787222033825)據書末〈後記〉云:「《大理古佚書鈔》整理的三部明代佚書的抄錄、保存者李蒓先生,現年69歲,白族民間文藝家,是明代古佚書《三迤隨筆》的作者李浩的第十九代孫。他熱愛民間音樂和地方掌故,在十年浩劫時期,把祖上遺存下來的《三迤隨筆》、《淮城夜語》、《葉榆稗史》的部分殘存書稿先是偷偷抄錄於水泥包裝紙上,後又在下放農村期間抄錄於記事簿上,使這三部保留了大量當今學術界尚未知悉或知之不詳的南詔、大理國史料和地方掌故、神話傳說的古佚書得以存世。…..1999年底,李蒓先生將他筆錄於記事簿上的三部古佚書的抄本送交大理州文聯原主席尹明舉同志。」

此書刊行後造成轟動,引起史學界的注目。靜案,大約5~8年前──確切的時間已忘了──在臺北市公館商圈的古今書廊遇著此書,頗為興奮,直乃罕見的新出史料,以是購入。後因工作忙碌,未遑多閱。日來忽轉念蒐集武術史方面的著作,得1本:周偉良(武術文獻史料論稿)(2015年8月,逸文武術文化有限公司,ISBN:9789866329937),內中第53頁~第62頁為〈《大理古佚書鈔》中的武術史料介紹與評述〉,論以:「……不難看出,《書鈔》三份筆記所記述的武術史料是相當豐富的,但就其內容分析,有些內容自有可貴價值,但也有不少地方不由人疑竇重重,難作信史。綴輯瑣語、敘述雜事、記錄異聞是古代筆記小說的特點。因此,這需要我們在具體引用這類材料時一方面應善於甄別,去偽存真;同時也應看到,盡管許多雜事異聞缺乏嚴格的歷史邏輯,只是編創者構擬的一個象徵系統,但它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所以也必然觀照了那個時期的文化思想。」(第61頁)言下之意,《大理古佚書鈔》正偽錯綜難辨,引用時需仔細讎校。

繼而遂查:何翠萍〈從人類學「作者效應」角度讀《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2017年,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人類學刊》第15卷第2期):「胡曉真《明清文學中的西南敘事》真是一本好書。全書用字精準、分析深入、文采飛揚,讀來尤其愉悅。……1990年代出現的《大理古佚書鈔》以三本筆記的形式問世,但在胡曉真筆下,這三本筆記其實是李蒓一人所寫,分別從明洪武平滇的征服者、被征服的流亡者,以及從征服者轉化為在地移民者這三種不同位置切入。……結論一章則討論在史學界已有頗多真偽爭議的《大理古佚書鈔》。這不是一本書,而是李蒓等在1990年代尋獲、編註的三本古書。它們分別是明初永樂庚子年(1420)前後李浩的《三迤隨筆》、年代相近張繼白的《葉榆稗史》以及嘉靖年間(1522-1566)李以恆的《淮城夜語》。……胡曉真支持歷史學者質疑這三本是佚書的觀點,並直接從當代情境(1990年代)分析李蒓所作的乃是一本而非三本重新發現的古書。她認為這本書呈現的是『征服者』、『流亡者』以及移民祖源認同的情懷。這個征、流、寓的情懷不只是李蒓個人的情懷,而是他為所有在大理被中國收編後這段漫長的歷史與歲月裡各自站在不同位置的人群――征服者、逃避國家的隱士與流亡在地化的移民――所訴說的情感。……明洪武平滇時銷毀南詔大理所有書籍檔案,以及二十世紀文革破四舊時對大理文獻更進一步的破壞,其所造成雲南文人的『無史』焦慮與『劫餘創傷』是促成李蒓作史的脈絡(頁329-330)。書的真偽不是重點,但情感是真的。」(文檔網址:

同期〈敘事以抒情〉胡曉真回覆:「我唯一必須釐清的是關於《大理古佚書鈔》的作者問題。我認為這三部號稱佚書的文本,其實乃是回應集體意識的建構,而且三部文本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繫。......不過,我並無證據將獻書的李蒓認定為三部文本的實際作者。應該說,不論這三部文本是出自一人或多人之手,亦不論背後是否確有古文獻為基礎,我們都必須看到其中征、流、寓的歷史發展軌跡與當代詮釋。」(文檔網址:

《大理古佚書鈔》究係李蒓在1999年完成、反映20世紀雲南文化情懷的偽書?抑或李氏一族長期輾轉傳抄改寫明代舊本、從而滲入清季以降晚近語彙和名物的珍品?真假未定,尚須追加明清史之功夫,方得一探底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