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9年2月3日 星期日

掌故名家:包天笑先生

2019年02月03日撰稿
包天笑先生為清末民初知名的掌故學家,筆名、雅號甚多,氏著《釧影樓回憶錄》與《釧影樓回憶錄續編》膾炙一時,具有極高的現代史史料價值。他除了史學家的身分外,還兼括記者、編劇、教育人……等經歷。其人實屬多才多藝,生平事蹟極為精彩,略槀如次:

包公毅,原名清柱,後改名公毅,號朗孫,別號包山,筆名天笑、秋星閣、釧影樓等多種。【注1】江蘇吳縣人,【注2】祖籍安徽,【注3】清光緒2年2月2日(陰曆日期,1876年)生。【注4】光緒32年(1906年)赴滬「主編《時報》,為其後"鴛鴦蝴蝶派"小說主將之一」,【注5】在《時報》服務直至1919年(民國8年)。【注6】另曾應狄葆賢(楚青)之邀參加江蘇教育總會,當選為幹事(時在辛亥革命前)。【注7】宣統元年(1909年)參加南社。【注8】

宣統3年(1912年)清帝禪位,入民國後,包公毅於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至1919年(民國8年)期間假《教育雜誌》發表〈苦兒流浪記〉、〈雙雛淚〉等富教育意義的小說,當時《小說時報》、《申報》、《南京晚報》均爭相刊登其篇什;此外,他也主編《小說大觀》、《小說畫報》、《星期》小說雜誌等刊物。【注9】1918年(民國7年)秋為上海新聞記者訪問團成員,訪日歸來撰成《考察日本新聞述略》。【注10】「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包天笑是小說、編劇兩棲作家。他的重要長篇小說主要出版於這個時期」,【注11】如取材辛亥革命的歷史小說《留芳記》(1922年/民國11年出版)。【注12】1924年(民國13年)應鄭正秋之邀為明星電影公司編劇,所擬電影劇本大受歡迎,尤以《空谷蘭》轟動一時。【注13】1935年(民國24年)主編《立報》副刊〈花果山〉。【注14】

汪兆銘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任國史編纂委員會纂修(1944年/民國33年5月在職),【注15】假《風雨談》發表長篇連載的《兒童日記》。【注16】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民國35年)隨子由上海移居臺灣,1950年(民國39年)移居香港,【注17】曾為香港《文匯報》、《新晚報》撰稿。【注18】1971年(民國60年)6月出版的《釧影樓回憶錄》和1973年(民國62年)9月出版的《釧影樓回憶錄續編》,講述上海、蘇州地區的社會、經濟、教育、風俗,極具史料價值。【注19】1973年(民國62年)11月14日卒於香港,享壽九十八。【注20】

小注:
【注1】包天笑,〈名與號〉,《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五輯:釧影樓回憶錄》(文海出版社)第188頁~第192頁。
【注2】徐友春,《民國人物大辭典》(1991年5月,河北人民出版社)第170頁所錄「包天笑」條。
【注3】湯哲聲、張卉,〈提倡新政制、倡導舊道德的包天笑〉,《蘇州近現代人物》第2輯(2008年12月,古吳軒出版社)第11頁。
【注4】包天笑,〈讀書與習業〉,《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五輯:釧影樓回憶錄》(文海出版社)第82頁。
【注5】徐友春,《民國人物大辭典》(1991年5月,河北人民出版社)第170頁所錄「包天笑」條。
【注6】包天笑,〈時報懷舊記(上)〉,《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五輯:釧影樓回憶錄》(文海出版社)第407頁。
【注7】包公毅由狄楚青力薦加入江蘇教育總會一事,參:包天笑,〈集會結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五輯:釧影樓回憶錄》(文海出版社)第351頁~第352頁。另參:包天笑,〈回憶狄楚青〉,《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五輯:釧影樓回憶錄》(文海出版社)第421頁可知:狄楚青,名葆賢,曾與康有為公車上書,與梁啟超為莫逆交。
【注8】柳無忌、殷安如,《南社人物傳》(2002年6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78頁。
【注9】劉心皇,《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1980年5月,成文出版社)第172頁。
【注10】湯哲聲、張卉,〈提倡新政制、倡導舊道德的包天笑〉,《蘇州近現代人物》第2輯(2008年12月,古吳軒出版社)第14頁。
【注11】湯哲聲、張卉,〈提倡新政制、倡導舊道德的包天笑〉,《蘇州近現代人物》第2輯(2008年12月,古吳軒出版社)第14頁。
【注12】參:包天笑,〈關於留芳記〉,《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五輯:釧影樓回憶錄續編》(文海出版社)第1頁。並參:湯哲聲、張卉,〈提倡新政制、倡導舊道德的包天笑〉,《蘇州近現代人物》第2輯(2008年12月,古吳軒出版社)第18頁。
【注13】湯哲聲、張卉,〈提倡新政制、倡導舊道德的包天笑〉,《蘇州近現代人物》第2輯(2008年12月,古吳軒出版社)第14頁、第24頁。
【注14】湯哲聲、張卉,〈提倡新政制、倡導舊道德的包天笑〉,《蘇州近現代人物》第2輯(2008年12月,古吳軒出版社)第14頁。
【注15】劉國銘(主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軍政職官人物誌》(1989年3月,春秋出版社)第953頁。
【注16】劉心皇,《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1980年5月,成文出版社)第172頁。
【注17】湯哲聲、張卉,〈提倡新政制、倡導舊道德的包天笑〉,《蘇州近現代人物》第2輯(2008年12月,古吳軒出版社)第15頁。
【注18】劉心皇,《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1980年5月,成文出版社)第172頁。
【注19】湯哲聲、張卉,〈提倡新政制、倡導舊道德的包天笑〉,《蘇州近現代人物》第2輯(2008年12月,古吳軒出版社)第15頁。
【注20】參:湯哲聲、張卉,〈提倡新政制、倡導舊道德的包天笑〉,《蘇州近現代人物》第2輯(2008年12月,古吳軒出版社)第15頁所錄:「1973年11月14日,包天笑在香港法國醫院去世,享年九十八歲。」另參:徐友春,《民國人物大辭典》(1991年5月,河北人民出版社)第170頁「包天笑」條則稱:「1973年11月24日在香港逝世。終年97歲。」未審何是?權取前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