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9年2月26日 星期二

團結的閩南、不團結的客家

2019年02月26日撰稿
1990年~2000年時臺灣民間已流傳一句耳語,那就是臺灣人(漢人)的投票行為與族群向心力呈現著「閩南人不團結」的狀況。民間謠傳有很多閩南人因與外省人聯姻,或者跟國民黨做生意,所以他們總是投票給外省人的國民黨而不投給本省閩南人的民進黨,造成民進黨很難贏得各級公職選舉。2000年民進黨的陳水扁當選總統,也是在國民黨分裂為兩組候選人的情況下,以相對多數險勝,總體上未取得過半民意的完全支持。由於我也是一個閩南人,祖上傳說是跟著鄭成功來臺的兵丁,故多年來一直對「閩南人不團結」的說法深信不疑。臺灣閩南人內部一直認為:「閩南人自身不夠團結,再加上客家人票又只投給外省人,所以閩南人在社會上常受外省人、客家人的氣。閩南人老是感覺到客家人的人數雖比閩南人來得少很多,但他們既團結、又小氣、且排外,碰到客家人就只說客家話,故意讓閩南人聽不懂。」類似的故事情節,我可說是從小聽到大,從宜蘭聽到大臺北。

不過很奇怪的是,既然客家人的人數那麼少,統計僅占臺灣總人口的5分之1,為何能有那麼多客家人當總統、縣市長和議員?多得不成比例?!如果都歸咎於閩南人不團結的「散沙式」投票行為,顯然說不過去。後來聽到志師講授日本史中的臺灣,才曉得現代學術界仍受到《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等書一些分類錯誤所影響;日本人為了追求「科學化殖民」的高效率,武斷地將閩客泉漳的族群邊界都和大陸原籍掛勾,沒有注意到原籍府縣內部還有更細的村莊劃分,更沒想到原鄉啟程渡海移動到臺灣濱海地區的短暫歷程中亦有身分認同轉換的可能性。簡單來說,20世紀後半葉的臺灣,閩、客分野受到日本科學化殖民分類方法的扭曲,造成了閩南人多於客家人、閩南人不團結、客家人精悍內聚力強的刻板印象。

案,陸傳傑《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2014年7月,遠足文化,ISBN:9789865787486) 第123頁~第124頁:「關於客家『閩南化』這個課題,在台灣學界似乎是一個敏感的議題,目前學界似乎還沒有較深入的研究。關於這個問題,我曾和前新竹市長蔡仁堅交流過。蔡市長曾在廈門大學擔任客座,他說他曾去過漳州一帶考察過,發現閩南地區的客家族群也有『閩南化』的現象,而且這個現象並非最近才開始的。可見客家『閩南化』的現象並非台灣獨有。具體原因為何,還有待學者的研究。根據我的田野經驗,我隱約感覺到台灣客家族群的比例似乎不低於閩南族群,但是學界目前的論點還都認為客家族群的比例只占台灣全部人口的五分之一。我認為之所以有如此論點,主要是出於日據時代一些似是而非的統計調查。日據時代對台灣漢人族群的調查主要分廣東人與福建人,更進一步的調查會再仔細分為州府之別。但無論省籍或州府之分都不能作為區分客家、閩南族群裔的依據。例如廣東潮州府有些地方講閩南語,有些地方講客家話,而福建漳州府則是大部分區域講客家話,少部分講閩南語。至於汀州、上杭等地更是不在話下。所以台灣一些祖籍漳州府的區域,大多屬於客家區域,只不過很早以前便『閩南化』,改說閩南語了。」

以前某位學長也曾談過他親身走訪客家鄉的經驗。他說臺灣客家人內部有不少是假的客家人,這些假客家人知道其原籍雖為客家縣份,但渠等在縣內的小鄉村或小山頭並不是客家人而是別的族群,也許是閩南人,也許是廣府人,也許是少數民族,也許是民系分類上沒見到過的很小支漢語方言的使用者,總之不是客家人。唯一不知道他們是假客家人的,是台灣的真客家人以及臺灣的閩南人。真客家人將假客家人視作自己人保護起來,閩南人則將假客家人當作是客家人的鐵板一塊。但在投票的時候這些假客家人未必會投票給真客家人,因為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完全是客家人。

另外又聽一位老師說過,他到江西南部訪問時,聽到當地人的方言直覺就是客家話,因此告訴對方他們也是客家人。雙方相談甚歡,都認為是失散的客家同胞。不過如果參酌漢語方言歷史分化的資料,客家方言的分出本來就和贛南片有關,所以我個人認為這種認親的動作不表示江西南部的居民本來就是古代失散的客家人,而是現代才開始具備「被客家化」潛能的贛方言用語者。

這裡要來處理一下臺灣漢人族群認同的問題,應該分成幾個階段來談:
(1)大陸原鄉的原始身分
(2)大陸原鄉的身分轉化
(3)原鄉啟程渡海到臺灣濱海短暫旅程中的身分轉化
(4)在臺灣沿海地區長住後的身分轉化
(5)中部臺灣的大規模閩南化(客家方言島現象)、西部臺灣平埔諸族的漢化現象
(6)日本科學化殖民治理所致的身分偏移
(7)二戰後遷徙來臺的外省閩南人與外省客家人(與本省人幾乎無法區別)
(8)現代政治社會生活下的身分隱蔽與搭便車現象

在這8個階段中,(2)~(5)占較大宗的是閩南化,較少數的是客家化。考量大陸客家人是閩南人的4倍,映射到臺灣客家人卻為閩南人的25%可知,在歷史上閩南化的數量應會遠遠大於客家化。陸傳傑2014年撰寫《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指出:「根據我的田野經驗,我隱約感覺到台灣客家族群的比例似乎不低於閩南族群」,所言大致不虛,實情恐怕更接近1:1。

我認為過去20~30年的臺灣,真正的情況應該是這樣的:
(1)客家人不團結,許多真客家人早已閩南化了,還有許多假客家人被真客家人包容進去。客家人的團結、排外其實只是為了自保,而非自私。
(2)閩南人非常團結,以致出現了大閩南沙文主義而不自知,還誤以為自身被客家人和外省人壓得死死的,誤以為閩南人不團結。
(3)傳統的身分認同基本上很難遺忘,非閩、非客的明清渡臺小民系在內部依舊知道自己是誰,在外部很彈性知道自己可以調整成誰。

這真是個非常有趣的題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