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5年10月8日 星期三

支那字源(*zin-nar)猜想

2025年10月08日撰稿
支那(china)的字源,眾說紛紜。此前我以為當源自古代漢語絲字進入古希臘語的發音變化,參舊文《語「絲」》。

不過,最近想來有所疑惑,更可能是源自古代漢語「秦」字進入北族語言再轉入古希臘語和古印度語。此一新的想法即為「支那字源(*zin-nar)猜想」。

「支那字源(*zin-nar)猜想」的細節如下:秦(上古漢語鄭張尚芳系統擬音*zin)字進入北族語言(如匈奴語)之後,在字尾添加*nar表示尊敬語氣(複數型字尾*nar轉作單數型尊敬語氣)成為*zin-nar。該字於中亞地區借入古希臘語成為sinae;另借入古印度語成為cina,最終經過佛經翻譯借入隋唐中世漢語成為「支那」。這個變化在歷史地理上似較可靠些。

博克圖(Bogh-do)猜想

2025年10月08日撰稿
關於清初帝王的「博克圖徹辰汗(Boghdo Sechen qaɤan)」尊號,其中「博克圖(Boghdo)」一字的意思該如何拆解?似乎可以分成Bogh與do。而Bogh就是神聖,輾轉借自匈奴語之*abrangh;至於do則是孝,輾轉借自匈奴語之*de(s)。以上所臆,是謂「博克圖(Bogh-do)猜想」。

何以見得?《莫何考》系列、《【筆記】匈奴語中的「孝」》等文曾抄錄一些相關的古字,可以試著再排列一下:

(1)上古漢語(陶唐氏)*yabhuai(羲和):*(y)abh-uai,可視為*((y)a)bh-(d)uai

(2)統一匈奴語有*(a)brangh字,也有「-*tai/-*teː/-*dai/-*deː」字,兩者以理論言之可在文法上結合為*(a)brangh-tai、*(a)brangh-te、*(a)brangh-dai、*(a)brangh-de

(3)突厥語Yabghu(葉護*abgu):*abg-u,可視為*(a)bg-(d)u

(4)柔然、鐵勒、突厥等北族的「莫賀(baγa)」官號:baγa即bagh-a,可視為bagh-(d)a

(5)喀喇汗王朝的副汗稱號「博格拉汗(bughra xan)」:bugh-ra

(6)契丹語(大賀氏時期)阿卜固*abgu:*abg-u,可視為*(a)bg-(d)u

(7)早期蒙古語中的「聖賢(Boghda)」封號:Bogh-da

(8)清初滿語的「博克圖(Boghdo)」帝王尊號:Bogh-do

(9)藏語中的「聖賢(Boghda)」封號:Bogh-da

上開各字或皆為複合字,第一部分是「*(a)brangh」的變體,本意是神聖,第二部分則是「-*tai/-*teː/-*dai/-*deː」的變體,本意是孝。經過前後期發音變化以及跨族借詞發音變化的種種歷程,發音產生了些微差異,但型態上則仍保持著相對類同的形貌。

2025年10月6日 星期一

雜談日本天皇的姓、氏,以及個人名之通字

2025年10月06日草記
最近閱畢《日本姓名的歷史學》(【日本】奧富敬之(著)、何慈毅(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25年06月,ISBN:9787305275999),該書自第138頁起解說近現代天皇個人實名中固定帶有「仁」字是由於中世日本貴族個人實名由「繫字」方式轉為「通字」方式後,形成了新的傳統並延續至今所致。

至於天皇的姓,《日本姓名的歷史學》並沒有談及,可以認為奧富敬之氏所持觀點允為天皇自古無姓之通說。不過,該書第114頁談到上古日本的平民和貴族一樣都是有姓的,是到了中世日本源平交戰的前後,平民開始避免在外(在重要社會場合尤其是官方場合)稱姓,只在私底下(在家中、在基層日常生活場合中)才會稱姓,這和當時土地、房產集中到貴族和新興武士階層的手裡有關。由於社會上層階級(貴族、武士:領有大規模地權的「大名主」)對底層階級(百姓:小名主或無地者)的壓迫,百姓自我規訓地避免在社會公領域稱姓,貴族和武士也逐漸將百姓不稱姓當作是一種必須遵守的標準規範。

靜案,近現代日本天皇的「無姓」和「個人實名使用通字(仁)」是一個很特別的文化現象,研究其形成的過程和原因非常有意思。日本天皇在隋、唐時期原本是有姓的,是「阿每」姓,「阿每」姓的來由極為古遠,可以追溯到至少和匈奴單于君姓「虛連題」姓為同源,且都或當來自於更加早期的蚩尤集團核心統治家族之姓,基本上「萬世一系」乃真有所本。另外,中世日本皇室本支曾因缺乏繼承人而將源姓(新姓「源」比之於古姓「阿每」,其地位相當於本姓之新分氏)旁支子嗣重納回皇族的事件,亦即勉強可說,日本皇室追本溯源應當是「阿每」姓之「源」氏;不過,由於中世日本皇室在百姓不稱姓和天皇乃天下主而非大小名主的社會狀況下遂不再稱姓,以及源姓回歸皇族之後已撤銷源姓變回無姓,因之在現代情境下自應尊重其現行的文化、制度和傳統,認為現代日本天皇的確是無姓的,亦是無氏的。

新建成屋的本、益小記

114年08月15日舊記
114年10月06日校露
補記114年08月15日傳聞。
據云,北台灣新建房屋獲利率過高,然市況大環境已成定局,難以撼動。
新建成屋以桃園市中壢區為例,其成本營收概略為:
一,土地持有素地1坪新臺幣20萬元,土地素地1坪可換算為建屋容積3坪,即建坪1坪持有成本約6萬7千元。
二,建築物施工之材料、人工、工程管理等費用,折合每建坪約12萬元。此等管理費用,建商極勤勉去運營下,方為12萬元;否則如有所鬆懈,則會超過12萬元。
三,售價每建坪40餘萬元。
四,建坪每坪可賺21萬3千元,再扣除一些額外費用(如稅金等),總利潤可達約8分之3。即37.5%。
五,今(114)年營建業比去(113)年稍不景氣,新建成屋興建時、銷售時的綜合營運成效都差約少了10%~20%,雖實際高低依每個地區狀況而略有不同,不過都在20%以內。高雄、南投、嘉義等地,近年因傳言台積電公司將於當地設廠之故,房價瘋漲;又新青安房貸方案由於年輕人很難達年薪百萬元故無力貸下,所以今(114)年房市買氣也稍有降溫。

2025年9月24日 星期三

浩然

2025年08月28日初筆
2025年09月24日夜定

〈浩然〉        天成靜

影落松針外
暉染窗花邊
潮皴天水際
港映市塵間

2025年9月21日 星期日

【筆記】商季「單」制

2025年09月21日記
李雪山《商代分封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8月,ISBN:9787500446705)書中有談到商都周圍有「單」的行政建置,相關資料曾予抄寫筆記之,參〈【筆記】商代王畿的行政區劃初探〉。

查:林森《西周基層地域組織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12月,ISBN:978753214539),為最近新出之研究成果,粗閱之,大抵倚地下考古的實物遺存頗重,談及周代成周里人,但似乎沒有提到「單」之制度。

又查:俞偉超《中國古代公社組織的考察──論先秦兩漢的單─僤─彈》(1988年10月,文物出版社,ISBN:750100122-X/K‧47),是書深論商季至兩漢「單」制之演變。

俞偉超《中國古代公社組織的考察──論先秦兩漢的單─僤─彈》一書頗為罕見,草讀其半,不知予之心得確否?試筆記略以:商代的基層組織有二大類,一是作為自然村落的「邑」(靜案,邑當為設防的居民區,直到後世漢代受到匈奴影響方出現不設防的村),二是作為氏族農業公社的「單」。商季「單」內部的土地和房屋是屬於氏族的公共財產,以井田制度來進行定期輪換以維持氏族內部成員的經濟利益符合公平性。商朝各地設置了許多的「單」,其中位於商都四周的4個「單」:東單、西單、南單、北單的地位重要,由商王族擔任各單的統治者,「單」似乎可以視為是一個爵位也同時是一個獨立的分封氏族長。「單」原本是1個氏族聚居在1個「單」內,後來漸漸出現多個氏族居住在同1個「單」內的現象,「單」的性質也漸漸由氏族農業公社轉變為地區性組織。「單」原本的井田制定輪換土地和住屋的狀況,在東周時期晉國作爰田的事件以及秦國制轅田的改革下漸漸轉為土地和房屋朝向私有制度做改變,良田和次等田不再定期重新分配地理位置而只一次性分給等值收穫量的額定田數。到了商後期、西周,除了「單」、「邑」,做為另一個地域基層制度的「里」也出現了,漢代的時候「單(僤、彈)」仍然存在,並且基本與「里」重合,亦即某「里」也可以稱做某「單」。

2025年9月13日 星期六

現代民族的複合起源特徵導致進行民族溯源時有其年代上限

2025年09月13日撰稿
現代世界(西元21世紀)的幾支主要民族大抵都是複合起源的,而非單一起源的。這種複合起源的特性反映為如下結構:一是主要的文化核心內核,是民族內聚的同化中心;二則是重要的混融支柱,是形成新民族的活力來源和偏向力以與古老的舊民族面貌產生差異性。

漢族的內核是外來移民集團的有虞氏、夏后氏聯盟,第二支柱則是本土土著集團的先炎系統之黃帝分支。這兩支不同起源的混融是形成新興漢民族的結構性動因。越往後期,漢民族越是吸納了中原已外的周邊其他部族,這些其他部族成為了第三支柱,主導了漢族向下派生出次級的民系和方言群。

土耳其的內核是外來移民集團的塞爾柱部落,塞爾柱部落是匈奴人的後裔,而匈奴人則起源於先炎系統之蚩尤分支。第二支柱則是本土土著集團的羅馬人,這批羅馬人是希臘化的東羅馬遺民。第三支柱則是阿拉伯文化所帶來的伊斯蘭文明。

俄羅斯人的內核是外來移民集團的瓦良格人,他們來自於北歐。第二支柱則是本土土著集團的斯拉夫人,第三支柱則是以突厥人為主的遊牧民族。這三個複合起源最終由東正教思想整合起來成為新興的俄羅斯民族。與漢族不同的是,周邊其他部族的影響對俄羅斯人是一種異族分化,而非族內次級化。馬札兒人的侵入變成敲進斯拉夫人中間的鐵釘,造成東、西、南3支斯拉夫人的初步分化,而波蘭人、立陶宛人等其他民族對於西斯拉夫、南斯拉夫的功能是讓他們徹底成為與東斯拉夫(俄羅斯)人漸行漸遠、變成完全不同民族的異化作用。

西歐的法蘭克、德意志這2支民族,他們的內核是外來移民集團的日耳曼蠻族(法蘭肯系統),第二支柱則是本土土著集團的羅馬人。西班牙民族的狀況也類似,只不過內核外來移民集團改為西哥特人和阿蘭人等蠻族。英吉利民族的內核是外來移民集團的日耳曼蠻族(法蘭肯部族、盎格魯薩克森諸族),第二支柱則是本土土著集團的羅馬人和塞爾特人,第三支柱則是外來移民集團的北歐人。

韓民族的內核是本土土著集團的寒人,第二支柱則是外來移民集團的匈戎人。日本民族的內核是外來移民集團的鬼(貴)方人(大和系統),第二支柱則是外來移民集團的匈戎人(出雲系統);至於本土土著集團的印地安諸部族(蝦夷人、繩文文化人)的影響力則較小似乎無法達到成為第三支柱的程度。

這些主要現代民族的形塑過程中都普遍反映了各自的複合起源特徵,基本上都不是單一起源的,而是有2股到4股勢均力敵的不同因子所互相絞合的產物。所以現代主要民族的起源固然可以追溯到5千年前或甚1萬年前,但要再往前追溯就很難認定了。因為現代某1支民族的祖先群體們在5千年前多半是好幾支不同的民族,並且那幾支祖先民族們跟現代那1支新興民族之間可能已經有著巨大的文化內涵差異,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前後相承但內容高度異化的不同民族了。

例如作為現代漢人複合起源之一的先炎集團黃帝分支,他們的文化屬性非常可能貼近先炎集團蚩尤分支(匈奴祖先),從而其文化會比較類似古代匈奴人而非古代漢人,以之黃帝部落與現代漢人可說屬於完全不同的民族。故此在做民族形成溯源和民族歷史長度的估定時,就可能會出現一個上限值,這個上限值的出現其肇因就是由於現代諸民族多半是複合起源的,而非單一起源的緣故。

2025年7月19日 星期六

嚈噠國號之本族語音誼【筆記】

2025年07月19日筆記並稿
一、白匈奴(嚈噠)高句麗起源說
余太山《嚈噠史研究》再版(2012年01月,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084918)第8葉:「嚈噠很可能是乙弗鮮卑的一支,後者似可溯源於高句驪。因其部落聯合體形成於塞北,受當地諸族的影響十分明顯。」第38葉:「我【靜案,余太山氏】認為:嚈噠可能與乙弗鮮卑同源,而乙弗鮮卑可溯源於高句驪。」

二、依據余太山之白匈奴(嚈噠)高句麗起源說,以下諸國、諸氏為同源:
(相關論證過程頗艱澀,詳參是書:第200葉~第215葉。)

(1)乙弗氏依附拓拔鮮卑國至遲在登國元年(386年)以前,且最初其故地是在遼東:

余太山《嚈噠史研究》再版第200葉:「《魏書‧官氏志》載:“乙弗氏,後改為乙氏。” 乙氏為拓跋氏“內入諸姓”之一。乙氏當是依附拓拔鮮卑的乙弗。《魏書‧太祖紀》載:登國元年(386年)“五月,護佛侯部帥侯辰、乙弗部代題叛走”。由此可知乙弗部附拓拔氏至遲在登國以前。」

又,《北史‧乙弗朗傳》載其先為東部人,所以乙弗可追溯故地在遼東。

(2)嚈噠國出自拓跋鮮卑國乙弗氏,拓跋鮮卑國乙弗氏出自高句驪國。

高句驪國中川王名「然弗(njian-piuət)」,該王名等於「如弗(njia-piuət)」部名,後者顯以某個首領名字為部落名。

高句驪國美川王名「乙弗(憂弗)」,該王名等於拓跋鮮卑國所屬乙弗氏之「乙弗」,後者亦顯以某個首領名字為部落名。。

高句驪國美川王之子、故國原王名「斯由(jien)」,可能與「斯引(jiən)(期引(jiən)、胡引(jiən))」部名有關。

另,《梁書‧東夷傳》載高句驪國王有名為「乙弗利(iet-piuət-liet)」者,該王名皆等於「乙弗敵(iet-piuət-dək)」。

再,高句驪國故國壤王於西元386年春正月,立王子「談德(dam-tək)」為太子。該年正是《魏書‧太祖紀》所載乙弗部「代題(dək-dye)」叛走之年,「談德」即「代題」。

(2)拓跋鮮卑國所屬諸氏,其中有2氏為:乙弗(iet-piuət)氏、乞扶氏(乞伏(kiət-biuək)氏、乞佛(kiət-biuət)氏)。

乙弗氏、乞扶氏(乞伏氏、乞佛氏)2者為同部別出,而乞扶氏之先為「如弗」部,而「如弗、出連、斯引(期引、胡引)、叱靈」等4部是一起自漠北出陰山的。也就是說,乞扶氏(乞伏氏、乞佛氏)即如弗(njia-piuət)氏。

(3)高車國所屬12氏,其中有1氏為「泣伏利(kiəp-biuək-liet)」氏,該氏名等於「乙弗敵(iet-piuət-dək)」。

(4)尚有獨立之1國:乙弗敵(iet-piuət-dək)國(乙弗國):

乙弗敵國(乙弗國)其地望為:吐谷渾國之北、禿髮南涼國之西。

乙弗敵國(乙弗國)、拓跋鮮卑所屬乙弗氏,兩者同源。

余太山《嚈噠史研究》再版第200葉~第201葉:「乙弗與吐谷渾北之乙弗敵國同源:《魏書‧吐谷渾傳》載:“吐谷渾北有乙弗(勿)敵國,俗風與吐谷渾同,不識五穀,唯食魚及蘇子。”又,《通典‧邊防六‧西戎二》:“乙弗敵,後魏聞焉,在吐谷渾北,國有屈海……”案:屈海即青海,吐谷渾之北正當南涼之西。又,《北史‧西魏文帝文皇后乙弗氏傳》載:“其先世為吐谷渾渠帥,居青海,號青海王。”案:《太平御覽》卷一○四引《後魏書》及《北史‧西魏文帝紀》皆稱乙弗后為乙氏。由此可知,此乙弗敵國即禿髮氏所討之乙弗。“乙弗”乃“乙弗敵”之省稱。應該指出的是,拓跋氏內部的乙氏未必均來自清海之乙弗敵。」

(5)《魏書‧西域傳》載嚈噠國起源於塞北,而「嚈噠」國名即「乙弗」。

「嚈噠」國名在中國史書的紀載有:嚈噠(iap-dat)、囐噠(njian-dat)、挹怛(iəp-tat)、𠿒噠(xat-dat)、挹闐(iəp-dyen)、厭達(iap-dat)、厭噠(iap- dat)、挹達(iəp-dat)、厭怛(iap- tat)

「嚈噠」國名在羅馬、希臘史書的紀載有:Ephthalitai、Hephthalitai、Nephthalitai、Abdelai

「嚈噠」國名在亞美尼亞史書的紀載有:Hep’t’al

「嚈噠」國名在波斯史書的紀載有:Haftal

「嚈噠」國名在阿拉伯史書的紀載有:Hayṭal、Hayāṭilah(複數)

三、嚈噠國號之本族語音誼

靜按:既知白匈奴(嚈噠)族源,原出乙弗鮮卑,乙弗鮮卑4部之1的如弗(然弗、乙弗)部則出自高句驪。又,且知高句驪之「高」為鬼(*gur)方(貴(*gur)方)、「句驪」為匈戎(*(a)brangh-nar),則:

(1)乙弗=嚈噠,以發音來看當為匈戎,而非鬼方。

匈*(a)brangh>省略第二音節的母音*ab(r)g(h)>乙弗(嚈噠)*abd/*abg/*abd/*aft(中世早期方言)>乙弗(嚈噠)*Eft/*Nid/*Hept /*Heft /*Haft(中世晚期方言)

(2)敵當為「伊兒(*el/*al)」

題*el/*al>敵*del,*del的d是來自*abg(*abd/*aft)的末尾輔音g/d/t

亦即:

嚈噠國(白匈奴國)的核心皇族部落,起源於高句驪國的匈戎系統,屬於廣義的泛匈奴族裔。因此白匈奴的本族語言應該是匈戎語,可以稱之為匈戎語白匈奴方言。「嚈噠」在白匈奴語(本族語言)的構字方式和發音是:

(1)abg(匈/神聖,中世早期)/ (N/H)abg(匈/神聖,中世晚期)+ el(伊兒/國家)= abdel【el做為國家之用法,參舊文〈伊兒考〉十(1)、十一(1)、十二(1)】

(2)(N/H)abg+ el+ lar(名詞複數型/加強尊敬語氣)= (H)ephth-a(l)-li(r) = Hephthali

(3)(N/H)abg+ el+ lar + te(s)(題/共同體、孝順)= (H)ephth-a(l)-li(r)-te(s) = Hephthalitai

四、摘要

簡言之:
嚈噠:Hephthalitai
分解為:[H]ephth + al + (l)i(r) + te(s)
意思是:神聖(1)+ 國家(2)+ 崇高的(3)+ 共同體(4)

(1)ep(h)t(h)是匈奴語中“匈奴”的“匈”abrang(h),口語講話時,省略第2音節母音的規則下,所剩*abg(h)再演變而來的*abd、*aft、*ephth之類。越到晚期,越會在前面加上N或K或H,變成Hephth。Hephth這個字的意思是神聖、中央。

(2)al是古突厥語中的“國家”,發音是el或al

(3)因為al後面跟著lir,都是l開頭或結尾,所以口語連著唸的時候省略了一個l音素。lir在白匈奴語可能是唸*lir或*lar,即是古突厥語的lar,也即匈奴語的*nar,一般文法上是名詞複數型,有時候特殊文法上則是用來表示尊重的加強語氣。li(r)的r因為是氣音,常常被外國人所忽略、沒聽清,所以在外國的文獻記錄中少了r。

(4)tai是古希臘語的國家之意,因為是翻譯用詞(對音),其代表的應該是te(s),這個字在匈奴語唸te或de,意思是孝順或共同體;而在古突厥語唸tes或des,意思是共同體。古希臘人用古希臘語的tai來翻譯白匈奴語的te(s),選字極為精當,實可謂臻至信、達、雅的程度了。

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筆記】波斯帝國薩珊皇朝曾有官修正史《眾王之書》

2025年06月30日筆記
我國傳統編修正史為25史,影響所及,日本(《日本書記》等)、韓國(《三國史記》等)、越南(《越史通鑑綱目》等)、琉球(《歷代寶案》)等國也編修各自的正史。

除了我國一系的正史編修方式,其他國家亦獨立並行的其他正史編修傳統,作法上與我國有別,而顯得各異其趣。如:法蘭克帝國(《法蘭克王家年代記》等)、蒙兀兒帝國(《賴世德史》等)皆是。

波斯帝國薩珊皇朝在「前伊斯蘭時期」也有著正史編修的成績,其痕跡保存在伊斯蘭時期文獻中。參:龍沛《羅馬波斯戰爭研究(公元前66年至公元628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ISBN:978752273040,2024年03月,第37頁:「古典伊斯蘭史料(包括《列王記》)中關於薩珊王朝的核心資料來源即已經佚失的薩珊官方史志《眾王之書》(Khwādaynāmag)。」

2025年6月15日 星期日

kürt猜想

2025年06月15日撰稿
2025年06月18日校正
我以前曾設問過2個猜想,一個是El猜想,另一個Baal猜想。Baal猜想基本上是猜對了,El猜想則予以放棄。最近這幾天,有另一個設問在心中覺得越來越浮現,茲命名為kürt猜想。

現代土耳其國的內部有一個巨大的隱患,即庫德人認同與土耳其人認同之間互不配適的問題。有不少庫德人認同自己是另一支獨立的庫德民族,庫德人不是土耳其民族的次級民系;至於土耳其人則認同庫德人是土耳其民族的一部分,並且連次級民系可能都算不上,而只能是居住在山區的「山岳土耳其人」。

土耳其人和庫德人的認同互不配適的問題在歷史上必然有一個起點,只不過因為中文書籍甚少談及庫德人的歷史,故之幾乎無法根據文獻史料去進行任何有意義的專題研究。迫於無奈,此際我只好先以猜想的形式來展開初步的研究。

於斯提出kürt猜想的內容如次:
(1)庫德人(kürtler)的祖先其核心民族集團可能是出自獨目人,後來衍生出古斯(*gur/*gul)人,然後古斯人再透過某種途徑,遷徙到至今土耳其國之東南部、敘利亞國之北緣、伊朗國之西北段,這廣大的連續帶作為其生息的人文地理環境,他們的後裔即為現代庫德人。

(2)庫德人的族名,依吳東興《土耳其史 歐亞十字路口上的國家》(2020年01月增訂3版1刷,三民書局,ISBN:9789571467368)第53頁所錄,在現代土耳其語的發音為kürtler。

再依Glossika部落格(網址:https://ai.glossika.com/zh-TW/blog)關於現代土耳其語的教學頁面〈【學土耳其語】一次學會土耳其語字母和基礎文法,輕鬆運用詞性的字根及字尾!〉(2025年06月15日檢索,網址:https://ai.glossika.com/zh-tw/blog/intro-series-turkish),關於土耳其語複數的教學內容:

「土耳其語複數(-ler / -lar)
土耳其語中,只要在單字後面加上字尾 -ler 或 -lar 就會變成複數形式。
該要用 ler 還是 lar 取決於最後一個母音
土耳其語的八個母音:a、e、ı、i、o、ö、u、ü

如果最後一個母音是 ···

···

aıou

-lar

eiö、ü

-ler


靜案,庫德人的族名kürtler其實是複數型,而由於該字最後一個母音是ü,所以其複數型字尾是-ler,原本的單數型是kürt。有些時候看到一些網路的介紹,例如wiki百科(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的「庫德族」詞條(2025年06月15日檢索,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BA%93%E5%B0%94%E5%BE%B7%E4%BA%BA),則會檢索到族名的拉丁拼寫是kurd,該詞條開宗明義寫道:「庫德族(庫德語:کورد,羅馬化:Kurd)是一個生活於西亞的伊朗語遊牧民族,為西南亞庫德斯坦地區的基本居民。」亦即,庫德人的族名按照不同的拼寫方式,可以記作kürt或Kurd。

(3)庫德人的祖先,可猜想是古斯人(*gur/*gul),他們進入西亞之後,可能出現了部分的波斯化和部分的突厥化。

(4)庫德人的族名kürt或Kurd,可猜想是透過了塞爾柱突厥語或鄂圖曼突厥語,採借了古代匈戎諸語的文法,再經過後續的庫德語自身的新變化而來。這個變化的歷程可猜測如下:

獨目人=鬼方人=貴方人(*kulʔ)>古斯人(*gur/*gul)>古代庫德人(kür-tai(s)/Kur-dai(s))>現代庫德人(kür-t/Kur-d)

古代庫德人的族名可猜測是名詞單數型的kür/Kur,而字尾加上古代匈戎諸語表示「共同、偕同」之誼的後贅「-tai(s)/-dai(s)」之後變成專有名詞的kür-tai(s)/Kur-dai(s)。kür-tai(s)/Kur-dai(s)再經過時間演變,於庫德語中逐漸遺失了最後一個音節的元音ai(s),就變成了kürt/Kurd。kürt/Kurd在土耳其語中又加上名詞複數型就又了變成了kürtler。

(5)吳東興《土耳其史 歐亞十字路口上的國家》(2020年01月增訂3版1刷,三民書局,ISBN:9789571467368)第53頁:「成吉思汗西征之際,花刺子模被消滅,大批土耳其人又湧入小亞細亞東部,當時以及後來伊兒汗國統治小亞細亞時,蒙古人又進入小亞細亞,這些蒙古人大多居於軍事要塞地區。原居住在小亞細亞的亞美尼亞人、庫德人(kürtler)和希臘人,則以向土耳其人繳納土地稅和人頭稅的代價,保持住自己的語言和宗教,仍然居住在小亞細亞,但是到十九世紀末葉,奧斯曼帝國衰微以後,這些少數民族又稱兵作亂,爭取獨立自主,令土耳其人頭痛不已。」

依上引文意,庫德人至遲在蒙古西征之前就已經是小亞細亞的原住民族了。如果庫德人就是鬼方人的話,那麼,他們是何時遷徙進入小亞細亞的呢?只能猜測有下列幾個時間點:

(5-1)遠古~西元3世紀之間,鬼方人直接向西南遷徙進入波斯

(5-2)西元4世紀~西元415年,匈奴人以希奧尼(Χιονiv/Chioni/Chioni/Xijaona)人之名入侵波斯,最後於西元415年以匈(Hun)人之名入侵波斯大敗,此期間遺留了一部分匈奴人鬼方民系在波斯。
(參舊文:〈2世紀黑海北岸χονυι部匈奴、4世紀Χιονivται(希奧尼部)匈奴當係以「天」為國族號〉,以及參:劉衍鋼《上帝之鞭》(2018年03月1版2刷,商務印書館,ISBN:9787100114691)第83頁:「415年左右,……這次匈人的主要進攻目標為波斯帝國。……匈人大軍在兩名首領巴西克(Basich)【靜案,Ba可猜想是*brang(匈奴)】與庫爾西克(Cursich)【靜案,Cur可猜想是*Kur(古斯)】的率領下南進,通過黑海東岸的湖泊沼澤區,……穿越高加索山地進入波斯帝國的轄地,大概是米底地區。……匈人損失慘重,只得攜帶少量戰利品退走,……匈人沒有走原路撤退,而是沿著裏海西岸,穿越今阿塞拜疆的巴庫地區,……退回到南俄平原的基地。」)

(5-3)塞爾柱土耳其人西遷進入波斯、小亞細亞,一部分古斯民系的部落隨之遷入。

由於沒有足夠的文獻史料作支撐,已上僅是猜測,姑名之曰:kürt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