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8日撰稿
關於清初帝王的「博克圖徹辰汗(Boghdo Sechen qaɤan)」尊號,其中「博克圖(Boghdo)」一字的意思該如何拆解?似乎可以分成Bogh與do。而Bogh就是神聖,輾轉借自匈奴語之*abrangh;至於do則是孝,輾轉借自匈奴語之*de(s)。以上所臆,是謂「博克圖(Bogh-do)猜想」。
何以見得?《莫何考》系列、《【筆記】匈奴語中的「孝」》等文曾抄錄一些相關的古字,可以試著再排列一下:
(1)上古漢語(陶唐氏)*yabhuai(羲和):*(y)abh-uai,可視為*((y)a)bh-(d)uai
(2)統一匈奴語有*(a)brangh字,也有「-*tai/-*teː/-*dai/-*deː」字,兩者以理論言之可在文法上結合為*(a)brangh-tai、*(a)brangh-te、*(a)brangh-dai、*(a)brangh-de
(3)突厥語Yabghu(葉護*abgu):*abg-u,可視為*(a)bg-(d)u
(4)柔然、鐵勒、突厥等北族的「莫賀(baγa)」官號:baγa即bagh-a,可視為bagh-(d)a
(5)喀喇汗王朝的副汗稱號「博格拉汗(bughra xan)」:bugh-ra
(6)契丹語(大賀氏時期)阿卜固*abgu:*abg-u,可視為*(a)bg-(d)u
(7)早期蒙古語中的「聖賢(Boghda)」封號:Bogh-da
(8)清初滿語的「博克圖(Boghdo)」帝王尊號:Bogh-do
(9)藏語中的「聖賢(Boghda)」封號:Bogh-da
上開各字或皆為複合字,第一部分是「*(a)brangh」的變體,本意是神聖,第二部分則是「-*tai/-*teː/-*dai/-*deː」的變體,本意是孝。經過前後期發音變化以及跨族借詞發音變化的種種歷程,發音產生了些微差異,但型態上則仍保持著相對類同的形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